【主要負責人解讀】市政協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長烏蘭其其格關于《蚌埠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解讀

發布時間:2022-08-31 16:19 來源: 市科技局 瀏覽量: 【字體:   打印

解讀人:蚌埠市政協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長 烏蘭其其格

 

一、編制依據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蚌埠市更加全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新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科技創新競爭力的關鍵時期。為加快淮河生態經濟帶和皖北地區中心城市建設,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全面發揮科技創新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與驅動作用,根據《中共安徽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蚌埠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共蚌埠市委關于打造“三地一區”兩中心實現“五個更加”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制定《蚌埠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二、總體思路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四個面向”,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區中心城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發展定位,以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目標,以建設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為主線,以推動產業創新為抓手,以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為載體,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拓展創新合作空間為契機,以優化創新環境為保障,以提升整體創新效能為根本,不斷推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有效對接、自主創新與自由貿易深度融合,為蚌埠打造“三地一區”兩中心、實現“五個更加”、建設“創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三、編制過程

為做好《規劃》起草工作,市科技局高度重視,委托合肥工業大學作為規劃編制單位,成立了規劃編制組,規劃編制組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形成《規劃》(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向市有關部門和縣(區)征求了意見,經過反饋意見的梳理和吸納,就《規劃》內容達成一致意見,組織召開了專家論證會,并通過專家論證?!兑巹潯穬热萃ㄟ^市司法局合法性審查。

四、發展目標

《規劃》提出,到2025年創新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創新對產業的支撐更加強勁,創新人才加速集聚,區域創新體系更加完善,創新創業環境更加優化,初步建成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創新型城市。

一是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左右,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全省前列,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的比重保持全省前五;建成一批國家、省級研發平臺,國家級研發平臺達13家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1.85%左右;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企業當年申請PCT專利數力爭達到16件。

二是產業支撐力更加強勁。在硅基、生物基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一批創新成果,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穩健,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0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幅15%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45%,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兩大產業力爭破千億。

三是創新人才加速集聚。制定實施新階段人才政策,完善各層次人才激勵機制,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創新型人才集聚平臺和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全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達到40家,新引進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團隊)50個,培育創新型企業家300名,引育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數保持全省前五,每萬就業人口中從事R&D活動人員達到80人年。

四是創新生態環境更加優化。制度環境和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協同創新更加高效,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更加緊密,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更加健全,政府職能從經濟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人才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科技金融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全社會基本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激勵創業、包容多元、寬容失敗的價值導向和社會氛圍。建成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10個,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達60萬平方米。

五、主要任務

一是建設科創攻堅力量體系,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跨越發展的戰略支撐,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建強重大創新平臺、壯大創新型企業隊伍,著力構建符合蚌埠實際、體現蚌埠特色、彰顯蚌埠優勢的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打造皖北地區和淮河生態經濟帶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二是強化產業創新引領支撐,構筑新興產業聚集地。聚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現代農業發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持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為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三是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點燃創新發展新引擎。搶抓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機遇,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加強原創科技成果供給,推動成果應用轉化,從多主體、全鏈條、全要素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通道,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與市場需求有機銜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水平,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四是培優科技創新載體,拓展創新發展新空間。強化高新區示范引領作用,大力推進特色園區建設,深化園區創新要素集聚,打造特色產業集群,積極開展創新型縣建設,不斷拓展創新發展新空間。

五是聚力人才強市戰略,構筑創新人才新高地。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優化人才引育體系,健全人才激勵機制,提升人才服務水平,打造創新人才新高地,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蚌埠片區、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六是深化科技金融結合,賦能科技創新資本力量。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定位,強化金融與科技結合,加快科技信貸市場創新與發展,推動建設多層次科技金融體系,發揮創投基金的關鍵性作用,搭建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重要支撐。

七是深化區域創新合作,開拓開放創新新天地。以創新一體化為主線,以提升區域協同創新能力為目標,加強創新開放合作,發揮蚌埠優勢,積極參與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推動優勢產能走出去、創新資源引進來,著力打造開放創新引領區。

八是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激發創新主體新活力。著力構建有利于激發和保護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優化科技創新政策,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聚焦發展重點領域,發揮科技支撐和推動作用,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進一步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的濃厚社會氛圍,激發創新主體新活力。

六、創新舉措

一是《規劃》在具體指標設置上,更加注重基礎研究,首次提出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的比重指標;更加突出結構性,提出了每萬就業人口中從事R&D活動人員、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等指標;更加突出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提出了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幅、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等指標。

二是《規劃》提出了強化產業創新引領支撐,構筑新興產業聚集地。聚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持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為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七、保障措施

從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支持、加強督查考核、營造良好氛圍等四個方面,細化、強化《規劃》實施保障工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